fb_portrait
良品專欄

‧ 衣服

‧ 食品

‧ 生活雜貨

‧ 良品研究

商品投稿總覽

前往投稿
「共享」的發想 《從獨有到活用》

最近似乎越來越常聽到關於「共享」的話題。汽車共乘、自行車共享、公寓分租、網路情報共享等等。共享物質或訊息,並盡最大限度地活用這些物品,人們以各種形式推動著「共享」。而在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麼樣的意識變化呢?

共享的優勢

article_img 在住宅的範疇內,「Share House」的共享方式受到相當的注目。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,從普通住家中住上幾個人的方式,到數十人共享廚房、衛浴等的方式,「Share House」的規模也是各式各樣。大型的Share House中,不僅有廚房,還規劃了餐廳、客廳、放映室、書房咖啡吧…等等能實現舒適生活的空間。甚至有些Share House還配有各式烹飪道具的專業廚房。這些一個人無法簡單獨有的設施設備,透過「共有」的方式,輕鬆就能享受得到。另外像是書籍雜誌也能共有的話,各種領域的書籍都能廣泛地閱讀得到,閱讀完後還可以提供給其他人閱讀,有些大型的大樓住宅本身就具有這樣的機制。而這樣的機制在街頭也經常可以看到,像是二手店或租賃服務…等也可歸屬於「共享」的範疇中,透過這樣的共享確實能夠延長物品使用時間並避免浪費。

佔有意識的變化

article_img誰都明白共享比獨有更有效率且不會造成浪費,但只強調合理與效率,是無法有效提升共享的意識,由以下的描述中就能感受到「獨享」的意識變化。
日本在戰後的50年、高度成長的時代裡讓所有物品都成了個人獨有。電視、收音機、相機、錄影機、音響…等,隨著時代變遷,從以家庭為單位的擁有,逐漸轉變為一人一台的獨有形式。物質的擁有象徵著富裕,同時也是衡量幸福感的量尺。
共享的理念與這樣的想法正好相反,其核心價值並非在於擁有,而是著眼於能使用、活用物品,因此選擇了「不獨自佔有」。在經歷過誰都想獨自佔有的消費社會時代,人們對於「擁有」的欲望逐漸變得薄弱,且更進一步覺得「不獨自佔有」反而更加灑脫的意識。曾經有過人人憧憬超級跑車的時代,但如今,舒適且能讓更多人乘坐的實用性車款更加受到歡迎,應該正是因為這個理由吧。
Share House實際上大多數為約30人左右的規模,如果能將思考方式延伸,今後可能還會出現人數更多、甚至在自己日常生活範圍內都能共享的方式也說不定。並非所有的東西都由自己獨有,而是能與大家一同共享的物品就共享,自己真正需要、真正喜歡的東西再選擇獨有。

甘地曾說過「爭則不足、讓則有餘」、「什麼都不去佔有的欲望,是給予我們的最公平的自由」。而哲學家、同時也是心理學家的埃里希·弗羅姆,則在其著書《生命的展現》(原名:To have or To be)中描述到,人類或社會的存在方式分為「擁有型」、「存在型」兩種分類,並針對價值觀轉換為後者這點,提出了想法。
過去那些價值觀存在於「獨有」更多的物質上、並以「獨有多少東西」來衡量一個人的時代,已將接近尾聲,時代的意識正進行著莫大的轉變。各位對於「不獨自佔有」的意識,有什麼樣的想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