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_portrait
良品專欄

‧ 衣服

‧ 食品

‧ 生活雜貨

‧ 良品研究

商品投稿總覽

前往投稿
契機食堂
在日本京都的上京區,有一間食堂每個月的11日才會開店營業。選擇11日的原因,是取自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大地震的日子。直到現在仍有4萬多人(*註)仍不得不過著避難生活,然而現實中震災的記憶卻逐漸的被淡忘,為了「不要讓東北的遺憾被淡忘」,有三名大學生開始了這個食堂的開店計畫。


*註:根據日本復興廳統計至2018年2月27日為止。

能想起「東北」的場所

article_img 食堂的名字叫做「契機食堂」。2014年5月,由三名立命館大學的學生所開設,店內使用東北的食材入菜或提供當地釀造的酒,透過這些味道,成為一個契機,讓大家可以去思考東北或震災的話題。負責開店事務的原田奈實、右近華子、橋本崚三人,找到位於北野天滿宮南邊,有間每天換店長的店,他們便以「被施了魔法的驢子」為名作為一日店長,選在每個月11日當天開店營業。

契機食堂的契機

一開始的起點,是日本公益社團法人「互助日本」所企劃的「契機巴士」。這個活動是在全日本47個都道府縣安排巴士,讓約2000名的學生前往岩手、宮城、福島三縣進行參訪,可說是一趟參與志工學習的旅程。當時京都的代表正是原田,而參與營運工作的是右近,橋本則與兩人搭到同一班巴士。
這個巴士最大的特色是,尊重每個學生間的對話。在晚上的「對話時間」裡,有一個規則,就是「互相包容對方跟自己不同之處,並盡可能地將101%的自我原貌表現出來」。所以每個人都能夠暢談自己的想法,並與其他人的意見相互碰撞。這是平常的大學生活中無法體會到的高密度時間。藉由這個機會,三個人很快地就拉近了距離,成為朋友。

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事

這趟旅遊對成員中的橋本來說,是第一次到東日本參訪。「在到達當地之前,老實說還是會覺得這是別人家的事」他這麼說道。但在協助清除田裡堆積的碎石瓦礫時,看著當中有破碎的餐碗或小孩的玩具,不僅切身感受到日常生活在一瞬間被摧毀,也更強烈期望震災的記憶不要因為時間的流逝被淡忘。
只是當生活回歸日常的一、兩個月後,這樣的意識就會越來越淡薄。另外兩人也都發現,自己對震災的記憶會隨時間逐漸轉淡。其實「契機巴士」的目的並非僅是參與一趟旅程,而是希望藉由此活動「能讓大家把旅途中學到的經驗,帶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充分活用」。
於是三個人思考起是否有能夠以符合自己能力範圍、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們一起持續進行,就算是既小型又簡樸、或無法每天持續也沒關係的方式呢?如同當時旅途中的「對話時間」一樣,有沒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,去創造一個讓大家思考東北的「場所」呢?而讓三個人的想法具體實踐的,正是這家「契機食堂」。

以美食串聯

article_img 南三陸、石卷、氣仙沼、南相馬、大船渡…,「契機食堂」每個月會像這樣決定特定的區域,引進當地的魚類或蔬菜。管道是從認識的人,或是這些人的朋友,透過人與人的連接,可以將京都想念東北的感受與聲音傳達給生產者,而顧客們也會說「改天一起去當地品嘗在食堂吃過的扇貝吧」,就這樣成為大家邁開腳步、前往東北的契機也說不定。
食材送來後,三個人會自己親手料理。雖然在這之前都沒有什麼料理的經驗,但產地的人們會提供意見,如「蕪菁或蔥只要燒烤就很美味」,或是自己尋找食譜做法。橋本還說,「每個月在食堂料理,手藝也漸漸變好了」。他從氣仙沼的魚販那邊學到了處理秋刀魚的方法,現在已經是可以處理生魚片的程度了。「因為食材很好,不要做多此一舉的調理方式,才能呈現食材的美味」他們笑著說道。東北食材的美好滋味,就像是後盾般,默默支持著三個人的努力。

談話的契機

article_img 在契機食堂,每小時的11分開始會有個名為「契機時間」的自由談話時間。客人可以在分發的小卡上,寫下三個談話主題,其中一個一定要是跟東北相關的內容。因為這個小卡,讓交談更加熱絡。當中有著坐在吧台、從東北的酒開始聊到自己喜歡的酒的客人,從事志工活動分發傳單的客人,或是從自己辭掉工作的緣由開始話題的客人…等。從熊本縣來到這裡的男性客人提到,「雖然對於震災想盡一分心力,但東北感覺很遠,因此至今什麼都沒做。但看到電視報導這間餐廳後,覺得像我這樣的大叔應該也可以盡一點力,為了找尋那樣的可能而來到了這家店」。
此外,有時還會撥電話給提供當日食材的農家或漁夫,讓店內的客人和他們聊聊天。一開始客人都是很不自然的樣子,沒幾句後就會開始說著「真的很美味」、「下次一定要去東北看看」,氣氛也變得很熱絡。三個人表示,「我們希望讓更多人當看到電視報導大船渡時會說"啊,這就是那位漁夫在的地方"。以及讓大家感到東北其實是不遠的存在,甚至會想去看看」。

契機食堂至今有過各式各樣的客人來訪,甚至有的常客會把每個月的11號稱為「契機食堂之日」,事先寫在筆記本上。災後重建最重要的基本工作就是「不遺忘」。為了不讓大家遺忘而期望能創造更多的契機的三個人,似乎已一點一滴地將想法滲透到大家的生活之中。

3月11日,大家是以什麼樣的想法度過這天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