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_portrait
良品專欄

‧ 衣服

‧ 食品

‧ 生活雜貨

‧ 良品研究

商品投稿總覽

前往投稿
極簡生活
買了新衣服後要收進衣櫃裡時,才發現衣櫃抽屜深處躺著一件類似的衣服。大家有沒有像這樣的經驗呢?這就是代表家裡的東西已經多到滿出來,看不見自己「擁有」什麼東西。不過,現在有越來越多人,打從一開始就決定不擁有超過必要數量的物品,跟這樣的失敗購物經驗絕緣。本週的專欄,要與各位分享「極簡生活者」的生活內容。

只靠必要的物品過生活

所謂的「minimalist(極簡生活者)」指的是「minimal(最小限度)」所衍生而來的名稱。將自己生活周遭的東西盡可能的減至最少,只靠必要物品生活的人。在大量生產、大量消費的現代社會中,不被氾濫的物品與情報所左右,確實地找出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。只靠著必要物品,過著輕鬆的生活,極簡生活就是從這樣的想法下所誕生的。去除不必要的東西,讓生活更加和諧,這樣的想法與2010年獲得日本流行語大賞的「斷捨離」,似乎有相通之處。

極簡生活者的生活

article_img 過去在日本NHK資訊節目「あさイチ(朝一)」中,以「不擁有物品的生活=極簡生活」為主題,介紹了極簡生活者的生活內容(2016年9月26日播出)。節目中介紹了許多極簡生活者,而前朝日新聞編輯委員的稻垣小姐也是其中一位。稻垣小姐的房間裡,從吸塵器、洗衣機、冰箱到冷氣都沒有。
最初她停止使用的是吸塵器,取而代之的是掃帚,清潔的工作反而變得輕鬆,掃帚掃地時發出的聲音也很悅耳。洗衣服的話,只要稍微搓揉浸泡,幾乎大部分的衣物都很容易就清潔乾淨。沒有冰箱之後,就只買吃得完的分量。若還是有剩下的蔬菜,就會曬乾或做成漬物。

「沒有」的世界裡也存在豐富的可能

稻垣小姐會開始這樣的生活,主要因為核爆事故。因為看到許多嚴重的狀況,進而開始摸索不需要核能的生活模式。
她一開始想著要節約用電,但再怎麼努力還是無法降到原本用電量的一半。在嘗試了各種方法後,發現不應該是減少既有的量,而是抱著「本來就沒有電」的想法生活才對。這樣一來,我們就會「在真的很必要的時候,才使用最低限度的電」。像是回到家時,不會馬上打開玄關的燈,而是讓眼睛適應室內的黑暗後才開始行動。雖然可能會覺得「這也太不方便了吧…」,但稻垣小姐表示「在一片黑暗裡,以前沒有察覺、或甚至根本沒想到要去注意的光線,也會突然映入眼簾」。而當家裡沒有電視的聲音時,「窗外傳來風聲還有蟲鳴,全都聽得到」。可說是「"沒有"的世界裡,其實存在著更豐富的可能性」。

標準因人而異

必要或不必要的物品,標準因人而異。同樣在節目裡所介紹的另一個案例是,有三個正在成長期的少年加上父母親都在工作的雙薪家庭。這樣的家庭裡,就代表著「可以節省家務時間的冰箱和洗衣機等電器用品,是不可或缺的」,所以對他們而言,不需要的反而是客廳裡的沙發。少了沙發之後,不僅老公和孩子們的互動變多了,打掃時也不需要花費時間力氣去移動沙發了。還有一個更大的優點,就是不需要為了一個能放得下沙發的空間,而拼命賺錢買更大的房子。
「對我而言,極簡生活並非"什麼都沒有的生活",而是"依自己所需打造出來的適切生活"。」相信聽到這位太太的說法,應該不少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吧!

從前的極簡生活

article_img 在日文中,有個字是寫作「四月一日」卻讀為「わたぬき(watanuki)」,意思是在衣物換季的這一天,從冬衣替換成拆去內層厚棉的「合著(適合春或秋季穿的衣著)」,這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傳統。由此可知,透過加上或取下內層厚棉,就能讓為數不多的衣物,可以四季輪流穿著。
無論是可以作為客廳或客室的塌塌米房,或是可以用餐也可以寫作業的矮桌,還有能作為各種用途的豬口杯…,仔細想想,日本人原本就是極簡生活者。像「和服」這樣的傳統服飾,無論高矮胖瘦都適合,拆開重新縫製的話還能傳讓給子孫繼續使用。而「刺繡」或「裂織」等的日本傳統工藝,就是為能夠物盡其用而發展出來的技術。所謂不擁有太多物品的生活,意思就是指選擇出真正喜愛的物品,並且長久使用下去。

不被物品束縛

我們會因為擁有得越多而越能感覺到富足。你是否也感覺到,在這樣的生活中「擁有就會很方便」的物品,不知不覺地就變成「沒有就不能生活」的程度,讓我們逐漸被物品束縛?「若要舉例的話,應該就像是被插著很多管子的重症病患一樣」稻垣小姐這麼說道。「我所作的省電行為,就像是從身上把一根管子拔出」,她甚至還說「如果真的把所有的管子都拔除,其實也不會有問題」。的確,在沒有電鍋就不會煮飯的現在,看似一切方便,但其實是相當不便的。在什麼都有這個時代,我們更應該專注在不被物品束縛之下,所獲得的富足與幸福感才對。

「一般人可能會誤以為我是要捨棄欲望過生活,其實並不然。我只是想把真正必要的物品留在身邊」,這是某位極簡生活者所提出的說法。去辨別自己真正想要的物品,或許需要的是一顆誠實面對自己的心吧!
對你而言,真正需要的又是什麼呢?

※參考書籍《離職後的自由》稻垣惠美子 / 三采文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