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_portrait
良品專欄

‧ 衣服

‧ 食品

‧ 生活雜貨

‧ 良品研究

商品投稿總覽

前往投稿
畏懼颱風
作者:NASA/ISS/Karen Nyberg
日文中「二百十日」這句話,指的是立春後的第210天、9/1前後。大約就在這個稻花開的季節,日本經常受到颱風襲擊,所以農家自古以來就將這天是為諸事不宜之日,畏懼它的到來。

所謂颱風

article_img
作者: NASA Goddard MODIS
Rapid Response Team
「天災總是在被遺忘時到來」據說這是日本物理學家,同時也是散文作家寺田寅彥先生留下的名言。人們總是在受災的當下感受到災害的恐怖,但隨著時間過去又逐漸遺忘。

颱風通常是由熱帶附近的海面上,由對流旺盛、且會產生集中降雨的積雨雲所形成。這些積雨雲群聚集後,加上地球自轉的影響,將分散的雲朵集中形成渦卷般的「熱帶低氣壓」,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速到達17m/s時即被定義為「颱風」。

這個在西太平洋所產生的「颱風」,在大西洋產生時被稱為「颶風」,而在印度洋產生時則被稱之為「旋風」。

巨大的海洋怪物

颱風雖然是一種自然現象,但從發生過程看來,好比一個巨大的生命體。為颱風提供能量的是熱帶海洋的溫暖海水,大型積雨雲層透過溫暖海水補充了大量的水分,水分隨著上升氣流進入空中,不斷形成新的積雨雲,一邊緩慢地旋轉一邊北上。就像是一個吸收了海水能量後不斷壯大的怪物,規模越大,中心附近的氣壓越低,水蒸氣的吸收力越強,所產生的颱風風力就越發強勁。 產生颱風的海面溫度參考值為攝氏28度,據說在低於此溫度的海域時,風勢就不會增強,所以北上之後的颱風風勢之所以會逐漸減弱正是此原因。但令人擔心的是,受到地球暖化的影響,現在的海面溫度已經逐漸升高,且根據氣象局的研究結果,今後的海面溫度仍會持續上升,未來颱風的強大化不免令人擔憂。

合理畏懼

article_img 本篇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寺田寅彥先生,曾在散文中留下這樣一段話:「對事物過度無所畏懼,或是過度畏懼都是件簡單的事,但要合理畏懼則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。」雖然天災不容忽視,但也不代表我們需要過度恐懼。

日本氣象局的「特別警報」系統,會在可能發生遠超過以往的警報基準重大災害時發出警報,且發布時會以「請立即採取保護生命的行動」這樣強而有力的文字來進行宣導。這是一項對於重大災害防範未然的對策,但問題是當一旦預測有誤,人們可能會產生「也還好嘛」、「沒多嚴重啊」等這樣的想法,導致更加大意而失去了原本的意義。即使預測有誤,我們仍應該保持「雖然做了很多的準備,但幸好平安無事。」的想法。

伴隨地球暖化,各地異常氣象頻發,未來完全有可能發生超過我們想像的重大災害。當那一刻到來時,希望能不再以「預料之外」作為藉口,而是從日常生活中培養「合理畏懼」的意識訓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