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b_portrait
良品專欄

‧ 衣服

‧ 食品

‧ 生活雜貨

‧ 良品研究

商品投稿總覽

前往投稿
傾聽的力量
大家知道「傾聽」這個字嗎?原本是出自於心理諮詢時所使用的一種方法,臨床心理師在跟諮詢者溝通時,必須有意識地傾聽並與之對話。而所謂的「日常傾聽」正是將這樣的「傾聽」技巧,活用到日常生活之中。本週的良品專欄,將針對能活化夫妻與親子間溝通的「傾聽的力量」,作為深入探討的焦點。

傾聽是什麼?

若要追溯傾聽的歷史,首先要提到西格蒙德·佛洛伊德這號人物,他正是以「夢的解析」而廣為人知的佛洛依德,距今超過100年前的維也納知名精神分析學者。他所提出的「自由連想法」與「無意識研究」等,都對於現代的精神醫學產生重大的影響。
身為精神科醫師的佛洛依德,在1900年初期,就已經意識到「什麼是聽人說話」,甚至根據「要讓人恢復精神,最好的方式就是聽對方說話」這樣的思考方式為基礎,將傾聽的方法有系統地彙整成「說話療法」,並確立相關的治療方式,可以說是「傾聽」的起點。可惜的是,這個領域的學問在那之後並沒有得到發展的機會,「傾聽學」也無法得到重視。因此,談到「傾聽」這件事情,答案會根據各專家而有所不同。若到書店尋找,會發現相關書籍不少,但內容卻眾說紛紜。

從311開始的「傾聽」

「傾聽」在日本因東日本大震災而被大眾所熟知,當時「傾聽志工」不斷前往災區拜訪避難處與臨時住宅,傾聽受災戶們的心聲。學習傾聽的人,不會否定對方說的話,以「接受對方原原本本所說出的內容」之方式,累積著訓練經驗。傾聽並接受對方說的話,才能真正靠近對方,藉此幫助對方能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。 但心理諮詢時經常被使用的傾聽技巧,是否能夠被運用到日常對話之中?由此所延伸出來的就是「日常傾聽」這樣的想法。例如家裡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、或是與退休在家的丈夫的相處等問題。不少被照護、或是提供照護的人,都會遇到溝通上的困擾。正因為是家人,更容易不小心就說出太過直接或嚴厲的言語。想要讓容易針鋒相對的日常對話獲得改善,而去學習「日常傾聽」的人似乎也越來越多。

傾聽的技巧

article_img 心理諮詢有一本書叫做「積極傾聽」,作者是澤村直樹,我們向作者請教了如何能成為「好的傾聽者」。作者提出「凝視」、「微笑」、「點頭」、「發話」、「稱讚」等五個重點。當你向對方說「來,跟我說說看」,也會遇到對方「不想多談」的情形。因此首先要讓對方感覺到「這個人願意聽我說」「如果是這個人的話,說了也沒關係」,而上面提到的五個重點,此刻就能派上用場了。
在「傾聽」的世界裡,單看「聽」這個字,包含了「耳」、「目」、「心」三個字,也就是說不光只是聽,而是要仔細觀察對方的狀態,用耳、目、心去觀察與了解,才是真的傾聽。澤村甚至說「人的心是眼睛看不到的,因此無法了解對方的真正心意」。「若只是看到對方所說出的訊息表面,將會有誤判事實的可能。因此"對於不了解的事情抱持著想理解的姿態"是傾聽最基本的原則」。為了讓對方能夠發自內心的交流,要創造「容易談話」的氣氛,而「傾聽」則是最有用的手法。

真正想說的話放在第二句

article_img 澤村也提到了一個平常也能使用的「日常傾聽技巧」,那就是「把想說的話放在第二句」。例如對方說了什麼之後,我們有時會有「不是這樣吧」的反應,試著把這樣的想法放著,先說「啊~是這樣子啊!」,讓對方看到我們傾聽後的接納態度,若有想表達的話,於第二句再說出來。大多數的人在開頭就被否定的話,通常都會感到不快;相反地,若一開始先被接受的話,反而較容易產生包容心。因此「把想說的話放在第二句」,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爭執,另一方面也可維持「平穩」的溝通管道。不過這裡所介紹的「五個技巧」與「第二句」用法,若是每天都使用的話,多少會因為事事太過於介意而感到疲勞。對此,澤村也提到可以在「想尊重對方情緒的"關鍵時刻",再把傾聽的技巧拿出來試試看」。

「傾聽」不僅限於醫學上的治療,其實對於家人或朋友之間也能夠派上用場,不妨透過書籍或相關課程講座來深入了解,相信對於親友間的溝通會有相當的幫助。

參考書籍:《積極傾聽》澤村直樹(昴舍出版)
參考資料:Active Listen